banner

肉鸡宰前的准备

1. 肉类的销售或浪费
    现在养禽企业应当把“一克肉”作为衡量每一个生产过程的效率以及公司竞争力的指标。这种衡量参数虽然不能作为反映公司效率的一种专业标准但确有其现实意义。因为随着家禽加工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每个“一克肉”在整个加工过程中的获得或者浪费,可以通过在一年的销售或者浪费吨量来体现。一旦肉达到了屠宰体重就被转移到屠宰加工厂。从此时开始,及随后的整个加工过程中,这些肉鸡的身体状态与一系列的处理措施有密切关系。


2. 停喂饲料
    肉鸡在屠宰前必须停止喂饲,以减少在加工过程中和切除内脏时粪便污染的风险。不同的研究结果证实,肉鸡在吊挂宰杀前8~12小时停止喂料能得到最好的胃肠道清理效果。由于肉鸡的消化周期通常持续大约6个小时,如果停饲不到8个小时,在切除内脏尤其是机械化操作过程中,就使得食入饲料和粪便对胴体污染的可能性增加。同样,肉鸡停饲超过12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污染,只是与前者性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肠道上皮细胞腐败分解,降低了肠道的机械弹性。在切除内脏的过程中肠道很容易被撕裂,就会造成肠道内容物(上皮细胞退化产生的液体而非粪便)洒溅在胴体上。此外,在这段时期内,肉鸡被停料停水就会导致宰前体重明显减少。许多国家的食品安全条例规定,禁止食用被污染的肉鸡胴体。质检员应该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加以检验,尽量采取补救措施。然而补救措施却增加了企业的损失。因此,胴体的污染已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肉鸡宰前停料很容易导致体重下降。研究表明,在停料6小时后,每1小时活重下降0.35%~0.50%,而这个比例的变化主要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活重降低越多。但对于每只鸡来说,这个比例很小,粗心者并不容易发现,往往误认为是技术操作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然而,从研究的角度看,在一段很长的时期,例如一个月甚至一年,这种经济损失就很明显了。


3. 活鸡捕捉
    捕捉活鸡会对胴体造成很严重的破坏,大多数为出血和骨折,根据破坏强度和范围的不同,这些缺陷可能通过品质检查而得到补救。在巴西,据统计:2%~3%的胴体出血和骨折是与粗暴的活体捕捉有关。卫生检查人员所扣除的血液和胴体断裂的重量平均占到了胴体重的15%。按照这个比例,一天屠宰100 000只2.2千克活体重的家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计算出由这两个方面的潜在损失有多大:(100 000只X 2.2千克X70%X 15%×2.5%≈600千克/天)(600千克/天×26天/月X 12月/年=180 000千克/年)。因此胴体出血和骨折是巴西家禽屠宰加工厂需要进行挽救的第四个重要方面。


4. 活鸡运输
    在饲养场向屠宰加工厂的活鸡运输过程中,由于热应激等因素的影响,家禽的机体是很虚弱的。为了减轻热应激的影响,运输过程中必须防止家禽受到阳光直射,同时尽量消除家禽自身散发出的热量。同样,通常从单个运输车和一个小的运输死亡率的角度来看,就会忽略了热应激在整个体系中的真正的经济潜力和重要性。然而,如果从长远角度来看,比如一个月或者一年,那么由运输死亡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则是令人吃惊的。以一年作为例子,一天运输100 000只2.2千克活体重的家禽,以0.05%的死亡率来进行计算:100 000只×2.2千克X0.05%×26天/月×12月/年=34 320千克/年而在一些拉美国家,由于气候原因导致运输死
亡率很容易达到0.30%的平均水平,那么由此引起的活重损失则会升至205 920千克/年。


5. 活鸡运输装载工具
    在运输过程中,鸡笼和运输集装箱的维修不善或者损坏都会很轻易地导致家禽受到伤害。而使用塑料笼子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缺少笼门,这就使肉鸡在运输过程中存在失去控制的可能性。由于被限于运输集装箱内和停食若干时间,家禽能量的消耗,导致体重减轻。同时家禽也啄食了泥土等污染物,会在活体运输车内受到伤害甚至死亡。这些都需要对家禽采取补救措施后重新放置于笼子内,就意味着额外地增加了劳动成本。这两种情况下,肉鸡所受到的伤害以及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加工企业应当对厂内塑料笼子和容器的完整性进行日常检查,保证所有的笼门都能够打开,并及时淘汰那些已经不能正常使用的装载工具。


6. 待宰间
     家禽待宰间必须远离直射阳光,避免恶劣天气和热应激造成体重的减少。热应激是导致家禽在宰前死亡(DOA)的主要原因,而许多屠宰加工厂常见的错误就是待宰区风扇放置不妥。自然界中,热空气自然上漂,较重的冷空气则下沉。这种持续的循环是一种自然对流现象。因此,为了让热冷空气有效地对流,风扇必须间隔地放置于各个活鸡装载箱之间,以便加快热空气散发。另一种常见的错误就是待宰区往往被当作一个长期停放的区域,而不是一个宰前的暂存区。家禽在待宰区停放随着时间的增加会加剧体重的减少,因此在待宰间所停留的时间必须尽量短,并需要加强日常监管。(资料主要来源一-Y"(WORLD POULTRY)2009,25(2):18~20)